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10章(1 / 2)





  据季老先生那条街的邻居说,小傻子挺听话,好几年了,都不肯走出那条街。后来会让陆岩撞上,也是巧合,那时候西魏人来抢城,邻居们纷纷躲去地窖里避乱去了,他受了刺激,又饿了几天,才往街外走了走。

  。

  萧怀瑾垂着头,以手扶着眉心,看不见神色。

  谢令鸢安静听着,想起了她在宋静慈梦境里看到的那个娇惯傲气的男孩,嚷着“我爹是将军,我就是小将军”,何等优渥,在宋静慈跟着家人被流放的清苦日子里,他和他的弟弟,带给了她人生中最初的明媚和温暖。

  所以当宋静慈以为他们俩早就在正月之祸中死了,她这些年都抱憾,留着那块童年的佩玉,甚至在午夜梦回之际,在自己识海里化身为季老先生,希冀看他们好好长大成人。

  已经是黄昏,何贵妃讲完大公子的经历,有些唏嘘:“至于他的弟弟,是被西魏人掳去军中为奴。苏祈恩跟他长得这样相像,我猜八九不离十了,但此事不宜经人报信给宫里,以免消息外泄,打草惊蛇。”

  白婉仪曾说苏祈恩讲话有口音,也曾在朔方待过两年,天底下哪有这样巧合之事。至于苏公公侍奉的究竟是哪位主——反正肯定不是紫宸殿的皇帝了。

  萧怀瑾抬起头,眼睛里藏着黑沉沉的情绪,神色凝重。何贵妃观察他神色,有些迟疑:“……眼下安定伯养伤,等陛下回长安后,这里的军防,以及同拓跋乌的和谈,要如何安置?”

  西魏不是求和议和,而是暂时停兵,伺机而动。晋国北地的大患,并没有消除。安定伯的重伤虽已经养好了三四成,但他年纪大了,受此重创,鬼门关前走一道,再怎样将养也回不到从前,只能每日清醒着处理一些军务,无法再统管这么大的摊子。

  萧怀瑾道:“朕考虑过,由贵妃你和安定伯来推举,就地提拔几人,之后朝廷策议后,另派人来。”

  何贵妃目光有一瞬的游移,落在萧怀瑾身上,忽然是下定了决心一般:“如此都非万全之策,那臣妾愿自请暂留于此。”

  “……什么?”谢令鸢和萧怀瑾不约而同惊问。

  震惊!不被皇帝宠幸的寂寞宫妃,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提出这种惊骇要求!

  萧怀瑾正要起身的身形一晃,不可置信般上上下下看了她半晌:“贵妃,你,你你……”困惑太多,他一时不知该先问什么,千言万语呛在嗓子眼里,卡住了。

  但是他心里迅速算完了一笔账,相较而言,当然是将贵妃留在并州最稳妥,她对行台的政务熟悉,做事也没有纰漏,其他无论是再派人还是就地提拔,熟悉军务都要个把月。

  但他从没想过这样做,更没想到何贵妃居然自愿留在这兵荒马乱之地,他觉得自己脑子乱哄哄的。

  他背对着她们,偏过头问道:“为什么?”

  何贵妃无法回答。她能解释很多问题,却偏偏回答不了这个。

  何氏教给她的“不择手段”,她从不觉得是错的。譬如她用威胁利诱的方式,短短半天内征集到了安定伯一年也征不到的粮草,不就挺好么?

  但何家的不择手段,又真正带来了灾难,让她对“底线”生出了茫然之感。

  因为这些缘故,苏宏识本有个光明宏图,何苦变成了这副模样?天底下还有多少人因此毁弃一生?

  就像屠眉所说的,她成长至今,不知踩了多少累累白骨。她甚至怕以后何家失势,自己也沦落到苏宏识这样的境地,没有尊严,浑浑噩噩,任人践踏。这将是这世间最可悲最可怖之事。

  良久,还是谢令鸢替她回道:“贵妃是赤忱之心。”

  何韵致回过头看了她一眼,觉得谢令鸢是明白自己心情的。

  “……”萧怀瑾的心都凌乱了,好么,你们何家女人都不一般。他挥了挥手:“此事非儿戏,容朕想一想。”

  他也不知是怀着什么心情,逃也是的走出府衙,连晚膳都没有胃口,干脆直接去慰问重病中的安定伯,顺便商议并州事务的交接。他觉得只有老老实实的安定伯才能抚慰他凌乱的内心了。

  军府随着柳大将军的离去而空,武明贞每日要巡城几个时辰,白婉仪另有自己的旧居,如今就只有几个小吏。何韵致走到天井里,看着还未黑下来的天际,已经挂上了半轮弯月。

  忽然肩上搭上了一双手,掌心是温热的,何韵致没有回头看,伸手拍了拍,默契地让出半边席子,谢令鸢坐到了她的身边。

  宫中两大后位之争的主——贵妃与德妃平和地并肩而坐,气场看上去宁和静谧,若让宫里人看见,只怕要感叹她们奇葩了。谢令鸢道:“杨犒的事,你竟然亲口告诉了陛下,真是意外。”

  二人目光交汇,何韵致的目光从她身上移开,忽然笑了笑:“那我这样做,你觉得高兴吗?”

  谢令鸢点点头,眼底倒映出天幕弯月,清澈明亮:“是真的高兴。”

  九星未绝,因根骨犹在,哪怕如今黯淡,也总会重回正轨。

  “你会这样做,真的很好。”

  何韵致那重重纠结自责的心,像被浸得疲惫又舒展,本想微笑,眼里忽然涌上热意,她觉得窘迫,赶紧转开脸。

  她犹豫了那样久,即便向皇帝坦白,内心却依然压着对何家的愧疚不安。无论怎么选择,于内心而言,都是难受的。

  德妃却说她很好,十分笃定。

  她忽然觉得没有那么忐忑内疚了。

  谢令鸢轻轻揽了她的肩头,平时不便深谈的话,如今反而能坦然地问出来:“你不回长安,功劳变成我的,皇后也变成我坐,不知何家会不会迁怒你。你是怎么想的?”

  她知道,何家之所以答允何韵致来边关,其实是一场豪赌。如果何贵妃将皇帝请回宫,何家无疑有了更大的政治资本。然而眼下,何韵致暂不回京,岂不是将这个功劳拱手让给了自己?作为想当皇后的人,她为何轻易放弃到手的一切?

  何贵妃苦笑了笑:“我将杨犒的事呈给了陛下。要如何面对家里?”对何家而言,她算是不忠了。

  她轻叹道:“况且在行台留了一阵子,我反而觉得当皇后其实也没什么好的。”

  当皇后又能怎样呢?天底下最尊贵的女人,也不过是在后宫的高墙里耀武扬威罢了。还比不得外面的一方小吏见识的人多。而在并州,她可以决定此地的民生,此地的军防,一方兴衰由她来缔就,皇后能吗?

  她算是看明白了,只要是宫里的女人,就摆脱不了太后当年的命运。

  堂姑姑不让她当皇后,不想让她被何家的算计伤害,也不愿何家仗着外戚权势再祸乱国家。她不知道伯父和堂姑姑究竟谁的选择才是正确。但她知道选择什么,会让自己更坦荡更高兴。

  宁愿在乱地的衙门日夜操劳,也不想在后宫高闱里阴私算计,搭上不知多少人的性命和尊严。

  所以她决定遵从堂姑姑的意愿,放弃争后位了。

  说到这里,她认真托付谢令鸢:“我不在的这段日子,倘若陛下再和我姑姑吵架,你就劝一劝他们,算是帮我的忙了。”

  谢令鸢应了,这对她劝架小能手来说最多只是长两个针眼。

  “你这样,太后也高兴。她皇宫里,抬头看到的永远只有被高墙围住的那一片天,终于让你走了出来,多好。”最后两个字声音渐小,羡叹似的,“对了,送你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