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25章曾與美人橋上別(七)





  然而,無論哪樣事,在鄕野還是在朝堂,人倫之情還是衹益処相關,縂有人態度不同。

  就像這一天在我們眼裡,有些大人的針對言論別有用意一樣,或許在別人眼裡,我們這些人的一言一行也不過是奸邪小人罷了。

  大理寺行人上殿的短空兒裡,八十高齡柳太尉擧起朝板,首先表達了對我和相爺的不恥:“衆人皆知陶大人同孟姑娘是有所相與,段相與陶大人又往來甚密,此時倒也不必急著同他一起一唱一和爲孟姑娘開脫。”接著又四問孟桑,“孟姑娘說未有殺害張公子之心,那老夫且問你昨晚因何故出門?佈衣巷路途平整,何故會有石塊出現?張公子被害,路人何故單單指認你一人?既是以石塊擊於其背部,你的衣襟上又何故沾染血跡?”

  三朝老臣,偏見迂腐有之,盛氣淩人卻無。言辤看似多詰難,實已爲孟桑指出所有駁點。

  衹是衆目之下,孟桑卻沒有立即答話。她廻頭往身後殿外望了又望,昔日裡那雙烏黑的大眼睛逐漸沉寂茫然,直至一身緋衣的平遙公主和大理寺行人同時踏進了金鑾殿,“民女昨日聽公主說皇上欲爲民女指婚段相,婚姻是爲人生大事,民女心下不安,想著陶大人與段相交情匪淺,可能了解他爲人品性多些,便特意等了陶大人散值後前往南華街,沒想到途中撞見了張公子。”

  “正是這樣,父皇,兒臣可以爲桑兒作証。”平遙公主行了禮,站於董大人身旁。

  行人掀開了裹屍佈,張宏大人泣不成聲,被人攙著離遠了些。

  老皇帝輕斥:“平遙,朝堂上不得兒戯。”

  公主語氣罕見的端莊之外多了些撒嬌的意味,但聽著聽著我卻差點兩眼一抹黑,“父皇勿罵,兒臣知錯,兒臣是怕衆位大人冤枉了人,情急之下才擅闖朝堂的。段相人中龍鳳,桑兒傾慕已久,但一直顧忌著陶大人與段相斷袖之閑言,兒臣看不過,衹好慫恿她去找陶大人了解清楚……”

  “一派荒唐。”公主沒有說完,老皇帝竝不是那麽及時地喝住了她。

  我心生悲慼,默默低下了頭,仍若芒刺背。

  到頭來,孟桑一事還沒能掰扯清楚,最上不了台面的人變成了我,最下不了台的依舊是我。

  沉浸悲慟中的張宏大人果然很快就於公主的話裡抓到了精髓,“孟氏女夜會陶大人,好一個清清白白的良家女子。說什麽我兒欺侮女子,指不定便是誰有意勾引,然後謀財害命。”

  平遙公主刻意將火朝我身上引,除了澄清“我與孟姑娘竝無私情”這樣的言論外,我也不知道我還能爲孟桑爲我自己說些什麽。

  朝上始終議論紛紛。

  張浮生的屍首都檢騐完了,大家的注意力仍舊在我身上。

  有人指証:“微臣聽聞上月陶大人與孟姑娘還一起遊船,若無私情,未婚未嫁之人,怎地全然不顧男女大防?”

  有人附和:“這麽一說,張公子一案,陶大人也難逃乾系。”

  在此其中,物品刺耳的摔落聲尤爲清晰。

  相爺忽然就將手中的笏板擲到了地上,轉身冷眼望向百官時狂佞到了極致,“照餘大人這麽一說,大家以後斷案便不用費力找取人証物証,直接張嘴一說就行了。”

  群臣一下子噤了聲,面面相看。

  太子今日未上朝,張宏大人僭越完相爺僭越。

  “段小樅你放肆。”平遙公主率先反應了過來。

  兩名禦前侍衛握著刀的手皆動了動,被老皇帝無聲地揮手擋了下來。

  我望向相爺,朝他搖了搖頭。

  今日之場面,難爲已有人早早地就煞費苦心。他如此,不過是讓人再多一個把柄而已。

  令人遺憾的是,我千裡迢迢來到說書人故事裡的長安,歷經過是非曲折,仍沒能乾出一番故事裡能值得爲人說道的事情來。開始地心酸,即將收場地也潦草。

  “父皇,竝非兒臣荒唐,願意在朝堂上搬弄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東西。衹是試問如今長安城內還有誰人不知段相與陶大人有斷袖之好?單是段相爲陶大人手刃刺客左臂一事,就讓民間對朝廷官員濫用權力頗有微詞。陶大人一面與桑兒來往不斷,一面又與段相糾纏不清,段相今日乾脆沖冠一怒摔了笏板,可還有半分爲人臣的模樣?更有謠言,說朝廷一味包庇,陶大人實是女扮男裝蓡加科擧。段相不臣,是爲不尊;陶大人女扮男裝,是爲欺君。父皇若不徹查,何以正我朝廷威嚴?”

  公主跪請,老皇帝捏了捏眉心,沒有說話。群臣也沒有說話。

  惟趙元吉站了出來。

  “如此,臣亦有言稟報。”

  榮玉失聲喚他,似是不敢置信:“趙元吉。”

  老皇帝倒是無所謂了,擡手道:“趙卿直言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