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8节(1 / 2)





  和顺县通公路不通火车,交通相对来说没那么方便,县城很小横竖十几条街,都没有百货大楼,供销社的隔壁是五交化商店,再隔壁就是粮站和副食品商店,这个地方就是全县最繁华的商圈了,连个两层楼都没有,就是高大一点的土坯房。

  大部分商品当然必须有票。不过李惜文去逛街主要是看有哪些东西卖,有没有票无所谓。李大海先找粮站的人问过,有全国粮票可以买到粮食,不过细粮没有了,只能多换一些粗粮。李大海确定能换到粮食就不担心了,喊女儿先去邮局寄信再逛供销社和五交化。

  这几个地方逛完都没用半个小时,离下午两点钟回公社的时间还早,父女俩啃着窝窝头当午饭,溜达着往河边去。

  李大海现在已经把“虫洞”啦“穿越”啦,视频里的各种东西沉淀的差不多了,智商已经回归正常水平,大中午的河滩上又空旷又冷没有第三个人,他就问:“小妹你到底装了多少东西?”

  “家里所有的东西,主要是衣服家具什么的、家用电器和藏书。一两百人能吃一年的粮食和日用品。一些户外设备,就是我们一家人出门到野外玩,需要的帐篷,睡袋什么的。再就是几辆车,柴油发电机和柴油。”李惜文没提宁东的东西和她的大小理想,一来这是宁东的**,二来她自己的事交待了估计要挨打,她不敢说。

  李大海听说有一两百人吃一年的粮食,就觉得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到他了,他轻松的说:“那你装了那么多的东西,还能装水吗?”

  “能的。大盆和水桶是可以叠着放的,数量不少。只要我把手伸到水面以下,我就能把水直接送进盆里。”李惜文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蹲下来,把手伸进冰冷的河水里。冬天河水的水位本来就低,再加上干旱,突然少了十几立方的水很明显。

  李惜文的精神力在空间把装满水的容器叠起来放也需要时间,而且她还把几十个水桶洗了几遍把脏水倒出来。最后她把能装满的澡盆和水桶都装满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

  李大海啃着窝头,看女儿安静的坐在石头上啃窝头,额头却渗出细小的汗珠,非常心疼,下定决心回家就打井!

  再回县城李大海去粮站买了五十斤的玉米面和八十斤的荞麦面。李惜文去买了两盒粉笔和一大包火柴几斤盐。粗瓷大碗不要票,她也买了十二只。

  回家的路很漫长,因为公社里有个干部家在梨树村,正好和他们同路走。路上一直有人,李惜文不好做手脚,李大海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走的比较慢。

  公社干部估计身体不大好,走路气喘吁吁的也不快。

  李大海居然也能和人家聊得起来,一路还聊的挺开心的。不过到家他老人家就不行了,担子一扔趴到炕上喊腰酸背痛,要曹月英给他揉一揉。

  曹月英一边说懒得理你,一边还是给他揉肩膀去了。李惜文默默的洗手,接过妈妈留下的面粉继续捏窝窝头。

  李振华把粮食袋口撑开就有一股很大的霉味散出来。他抓出一把玉米面看看,不只发霉,里面还有玉米叶子和棒子碎呢。

  荞麦面没有霉,不过里面掺的壳什么的也不少。李惜文过来看一眼,开心的说:“我只是听讲过荞麦壳枕头,这么多的壳可以做一个枕头了吧。”

  “做不成。这地方风调雨顺的年景都够呛,今年旱的厉害,不下地干活一天两顿都是喝稀的。今天跟我们一路的那个陈干部讲,生产队里不给我们分口粮不是不想分,是各生产队都预支了口粮,现在生产队和公社的仓库里都是空的,大家嘴上不讲,都在等救济粮。”李大海叹气,“这样粮食再过一段时间恐怕都不好买了。等两天天冷了放得住东西了,做一袋窝窝头我和振华背到农场去,要是农场里情况不行,我们就去县里背一两百斤粮食给他们送过去。”

  第100章

  早晨起来地上一层厚厚的霜,和昨天比,今天的温度似乎下降了不少。

  村里两口井有一口没有了水,李振华早饭后去村里挑水,排队到午饭前才回家。

  “听他们说要是村东头这口井也没有了水,那就只能村里组织去二十多里外的石裕涧运水,运来的水按人头分。”李振华摇摇头,“小妹,你确定咱们家院子里打井能出水?”

  “当然能。”李惜文已经用精神力看过了,她家的地下十米左右就有地下水,打井绝对能出水,她把她爷爷的大电钻拿出来,说:“我们家打井优势很大的,掘土换个钻头就行,还不需要把泥土运出井。”

  李大海自己没有打过井,不过他在北方农村调研的时候看见过社员同志们打井,知道打井需要哪些工具,他说:“咱们家什么都没有。要先去生产队借铁锨和锄头和盛土的筐子。我去生产队说了,他们要跟过来看热闹,小妹你的优势就没有了。”

  听说李大海琢磨在自己在院子里挖水井,马永福心里觉得城里人异想天开。他对于城里的人劳动能力也不看好。不过李大海没有开口请村里帮忙,他觉得没有劝说的必要,借给李大海两把铁锨和两把锄头还有筐和绳子。

  李惜文在院子里划了一个圈,李大海和李振华当时就开始挖土,天黑这个土坑挖的有三米多深,李惜文强烈要求换她下去,她在下面拿大电钻钻地,轻轻松松就钻到六米深。

  马永福今天不来明天肯定也要来的。再深一点明天来人看见就太假了。李大海硬是把她喊上来了。

  第二天李振华去挑水,马永福的大儿子马爱民问他开始挖井了没有。李振华说挖到半夜挖到五六米深。马爱民到李家来,蹲在井口看李大海挖了半个小时。下午村干部们都过来看,发现吊上来的泥土越来越湿润,估计这口井能挖出水,都激动了,问李大海:“你凭什么认定院子里打井能出水?”

  “我女儿看地势猜的,她讲的那个我也不大懂。小妹?”李大海喊,“你把鞋底放一放,出来讲给支书和队长听。”

  李惜文已经准备好了一套话,什么地质构造呀,含水层啦,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啦,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孔隙啦,一把一把甩出来就把几位只能照“样子”勉强“画”字的村干部侃的晕头转向。

  “女娃娃,你是高中生?”马永福大胆假设首都干部的女儿有高学历。

  李惜文也笑的很谦虚,“我上学早,还跳过级。下放之前上大学三年级了。”

  又是一个大学生!马永福羡慕的没话讲,他被李惜文的那些科学名词绕的分不清方向,就觉得李惜文是个大有本事的人,客气的问:“你在大学学的是找水吗?”

  李惜文摇摇头,“我学的是机械工程,我们这个学科主要是设计和制造机器。比如制造打井机,那么我们肯定就需要学习有关的知识,比方寻找地下水,比方地下水的种类。只有自己会打井,才知道怎么设计制造打井机是不是?”

  李大海提起女儿骄傲的不得了,“我女儿从小爱学习,喜欢动脑筋,动手能力特别强。”

  “女娃娃,你能在村子里给我们看看哪里有水,适合打井吗?”石三喜问。

  多几口井,人有水吃地里也能浇水,明年梨树村的日子肯定能好过一点,哪怕是给自己积福呢,她也应该出力的。

  李惜文没推辞,就是给自己打了个不可靠的标签:“我学习过书本上的知识,但是以前也没有打过井,不知道我有没有学到家。等我家的水井打出水来,我再去村子附近转转,行吗?”

  石三喜有点等不及,不过确实需要打出一口出水的井他才能相信这个女娃娃有找水的本事。他和村支书商量了一下,说:“我回村找两个人来给你们家帮忙,算工分!”

  石三喜回村喊来两个能干人,跟过来看热闹的闲人挤满了院子。

  快天黑的时候闲看的人陆陆续续都走了。但是井底越来越湿,村长和支书还有那两个算工分的挖井人都没有走,他们认为必须趁现在水还没有渗出来把井挖的更深一些。挖到七点多,井下渗出来泥浆站不住人他们才罢手。

  曹月英煮了一锅很稀的玉米稀粥,按每人三个的份量,用发了霉的玉米面和荞麦面混在一起捏窝窝头款待客人。

  窝窝头极其难吃,除了半碗酱也没有别的菜,但是马永福和石三喜都吃的很香,他俩都只吃了一个窝头,李大海把那两个窝头硬塞到他们的手里,他们没有舍得吃,而是揣进了衣服口袋里。那两个真正干活的人累的很了,也只各吃了两个窝头。李大海也把窝头硬塞进他们的手里,说:“这样的冷天,叫你们搞一身泥水,不多吃一点哪行。”

  窝头现在是好东西,这两位客气了一下还是把窝头收起来了。

  “你们家这口井肯定是有水的,就算出水不多也够你们家浇个菜地了。先就这样,明天你们到队部来背石头,把井口箍起来。”马永福想想明年这个三间房的小院被菜地围绕起来的样子,都羡慕了,“女娃娃,明天就去给村里找水吧。”

  “好呀。明天留大哥在家,我爸带我去给村里找水!”李惜文答应的特别干脆。

  这四个人走了,李惜文用午餐肉罐头做浇头下了四碗面条,自己家里重新吃了一顿好饭。

  不只本村,还有邻村一群一群的大姑娘小媳妇跑来看新水井出水和俊俏的大学生李振华。

  李惜文没有亲眼看见盛况。